第2章 什么是知青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颜友先 本章:第2章 什么是知青

    他们一般也不会刁难。

    当时的政策是父母45岁以上就可办理病休,可以让当知青的子女回到城里顶替自已参加工作,无论父母是干部、教师、医生、国营工厂还是街道工业,都可以让子女回城来顶替,是干部的进机关,是教师的进学校,是医生的进医院,是工人的当工人),后来三三两两(所谓表现好,根正苗红)的知青被招去参军或者招收到中专、大学里面。之后我茫然起来,傻眼了,一个资本家的后代还有希望回城吗?

    八年的知青生涯,的的确确刻骨铭心。

    到了1979年,知青大返城政策的落实,我也回到了城市,虽然摘掉了知青帽子,可又有了另一个身份叫让大集L工人。

    应该是专为回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设置的一个阶层,其社会地位、工作内容,薪资待遇等比国营单位的正式职工低。

    要文化,没文化,要文凭,没文凭,更没有后台和靠山,每月20几元钱的工资,生活的窘迫激发我必须要重新规划自已的人生,于是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刻苦学习,通过自学获得“汉语言文学”成人高考大专文凭,于是,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知青时期,知青们的命运是大致相通的,当时在知青中就有一种说法,“天下知青是一家”,意思是说只要你是知青,不管认不认识,也不管你来自何方,都是一家人。

    可是回城后的“后知青时代”,这一家人就分家了,各自为阵,各奔前程。

    知青时期的知青视其时间的长短、地域差别、自身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其命运也是不尽相通的,有的知青顶替父母回城,有的知青因参军、推荐上学等等,没当几年知青也离开了农村。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知青是很幸运的,还不能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知青,因为这部分幸运的知青回城后,其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相对来说比后期回城的知青要好一些,要我说的话,具有五年以上知青经历的知青那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青,他(她)们回城后所经历的坎坷,所尝到的酸甜苦辣以及沉重的生活压力,比较前期回城的知青,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后知青时代的知青,如果以六十岁退休年龄来计算的话,回城后就有四十年左右的生活历程,在这漫长的人生中,后期回城的知青基本上就是社会的最底层,就是人们所说的弱势群L那一类人,有个别知青甚至可以用“很惨”这两个字来形容。

    但是他(她)们依然是那样的勤劳、依然是那样的刻苦、依然是那样的节俭、依然是那样的无怨无悔,正当年富力强的时侯又被下岗,自寻门路,自食其力,可他(她)们仍像知青时期那样的听话,不埋怨,不嫉妒,不吵也不闹,安安静静的自已去寻找可以勉强糊口的生存空间。

    当然,后知青时代的知青也有时代的佼佼者甚至风云人物,但毕竟是少数。

    我想如果这本书完成后,我一定抽时间去采访那些普普通通的具有五年以上知青经历的知青,听他(她)们讲述回城后的生活历程,然后原汁原味的记录成书。

    自从我退休后,每一次和知青们摆谈起那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大家都百感交集,滔滔不绝起来,尤其是现在年纪大了,只要有机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大都是下乡插队的那些往事,这些难以忘怀的经历似乎就发生在昨天,抹不去,忘不掉。

    曾经无数次听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知青?

    无数个回答,似乎说不清也道不明。

    “知青”按字面意义来讲就是有知识的青年,是特定历史时期从城市下放到边疆或农村插队落户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不管是不是真有文化,都统称为知青),那么其身份就应该是农民,但是,没有那一个知青觉得自已是农民,也没有那一个农民认为知青就是农民,甚至包括官方、父母以及所有人都不认为知青就是农民。

    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非商的特殊阶层具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甚至有人这样说,知青是人外之人,如果用让人的标准来衡量知青,那就不是知青。

    我下乡插队在四川大凉山的深山里面待了八年时间,感觉自已对“知青”这个名词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了,过不了多久,我们将不复存在,知青这个名词终将成为历史。

    于是我真的冲动起来,把我知青时期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片段以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就当是一种自传或消遣吧。


如果您喜欢,请把《知青回顾》,方便以后阅读知青回顾第2章 什么是知青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知青回顾第2章 什么是知青并对知青回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