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
经纪公司更绝,把他跳桥的画面剪成“失败者警示录”,在新人培训时循环播放。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被剽窃的旋律在汉江水面漂浮多年,最终化作某男团主打曲里的电音采样。
那个暴雨夜少年留给大桥的绝响,早被应援文化熬制成速食拉面汤包——只需热水冲泡,就能让五万体育馆观众陷入集体谵妄。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这种病态机制的反噬比预想更快。
2006年,某韩流明星在华夏商演时嘴贱:“缺钱就来这里捞。”
这句话就像往油锅里泼冷水,华夏市场瞬间冻结韩娱批文;首尔明洞街头的应援灯成片熄灭,像被冻住的银河。
由此,开启了韩流的逐渐消退。
但鲜有人注意到,某个练习生储物柜里尘封的曲谱,正被潮湿的空气浸出墨痕……现如今的江南区造星工厂里,AI摄像头正扫描练习生的假笑。
少年们戴着耳返练45度鞠躬时,和当年擦酒杯的韩服少女身影重叠。
当防弹少年团捧起格莱美奖杯时,有个老经纪人突然想起韩诏——他摔碎的吉他残片里,或许藏着比打歌服更金贵的东西。
2019年釜山电影节的雨夜,一老一少两人走过美军俱乐部旧址。
这里现在成了K-pop博物馆,全息投影里的虚拟偶像跳着骑马舞。
“师傅,后悔来大韩吗?”
摆弄着新款应援棒的徒弟问。
老者摸着展柜里泛黄的练习生合同,美军印章在射灯下泛着冷光:“你看这些霓虹灯,像不像泡菜缸里的辣椒粉?
再扎眼的红——最后,都得沉到缸底。”
如今的汉江漂满娱乐至死的霓虹倒影,但江底的鹅卵石记得所有真相。
那些被大数据踢出局的“残次品”,终会证明文化生命力不在打歌榜上,而在普通人挺首的脊梁